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超大城市气象服务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3-12-14 20:38:07
超大城市气象服务思考与实践[本文共2622字]

“气象+”与“+气象”并举

提高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超大城市气象服务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上海提出 “城市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等指示要求,上海承载着探索走出一条中国超大城市管理特色新路子的重任,也肩负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使命。超大城市代表着21世纪的城市发展方式,深入剖析超大城市特点、精细化治理方式和超大城市气象服务模式,对于全国气象部门做好城市气象服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上海市气象局从需求出发,积极思考超大城市气象服务解决方案,积极融入上海城市精细化治理,积极探索气象服务与城市治理同频共振、共同提升的新路径。

一、超大城市气象服务特点

超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也是一个有机体、生命体,具有持续迭代升级的“级联效应”,结合气象服务关注点分析,大城市具有以下六个方面富有辩证性的特点:

(一)小与大。小天气会造成大影响,超大城市的交通会因为早高峰的一场小雨而瘫痪。由于超大城市运行要素的超复杂关系,一个小的事件由于风险的流变突变和传递耦合,可能放大引发城市“宕机”式的风险。

(二)好与坏。坏天气也会有好效益,比如台风来临前的流云让天空多了一份绮丽的姿色,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江南水乡有更浓韵味。

(三)有与无。超大城市运行管理中涉及到的各区域、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都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重点,超大城市风险应对是常态工作,没有非重点只有重点,没有非常态只有常态。

(四)多与少。超大城市治理痛点少、痒点多。随着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发展,城市灾害应对能力增强,城市治理痛点减少。而随着超大城市经济生产和生活高度密集,城市病层出不穷,城市治理痒点增多。

(五)强与弱。超大城市气象服务需求强、供给弱。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等方面的城市治理呈现出多场景、多主体、多需求、高要求,气象部门可配置的资源有限,目前的传统工作组织方式无法覆盖所有场景。

(六)丰与贫。超大城市社会资源极度丰富,而气象专业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充分运用好社会资源开展智慧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不断探索的方向。

因此,我们体会到,面对超大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和生命体,气象服务必须坚持系统性观念,“气象+”与“+气象”并举,提高智慧气象保障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二、气象+,做强监测预报预警主业,提高履责能力

超大城市安全运行对气象防灾减灾的依赖度与日俱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必须坚持“气象+”,全面强化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气象部门履职能力,做到“第一发现”、“第一发布”、“第一链条”、“第一闭环”,努力实现事未发、人先知、管在事先、防于未然。

(一)第一发现。加强智慧城市气象观测,推进在城市重点区域建成“泛在感知”的气象皮肤,不断提升智能网格预报水平,发挥在“测报防抗救援”应急体系中的消息树作用。

(二)第一发布。充分发挥市突发预警信息中心作用,做到预警信息发布快、覆盖广,开展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影响天气追踪报道服务,面向基层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直通式发布天气提醒及防御指引,

(三)第一链条。针对城市气象灾害多米诺骨牌效应明显的特点,把握好气象灾害决策服务的“第一张骨牌”。建立“防汛直通车”机制,实施“气象+防汛”、“气象+应急”,加强决策气象服务五步走。

(四)第一闭环。针对城市灾害具体场景闭环管理要求,做到气象灾害风险全周期、闭环管理。通过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将城市头顶上(建筑工地)、地面上(交通)、脚底下(积涝)的气象灾害风险解决在第一道闭环里,减少产生衍生灾害。

三、+气象,发展专业精细服务,增强赋能能力

上海气象部门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全方位服务上海承载的各项国家重大战略中,按照“+气象”理念,积极赋能“人、海、天、城”,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

(一)提高服务“人”的温度。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气象服务让城市更有温度。上海成立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面向儿童、老人等重点群体研发感冒、哮喘、COPD等健康气象风险预警产品,与卫健部门共建基于天气气候的传染病和慢病预报预警体系。推出晚霞指数、烟雨江南等“魅力上海”气象指数。推出“红色天气日历”、“夜游天气日历”。与美团合作开发气象赋能共享单车应用场景。

(二)拓展服务“海”的宽度。拓展全球观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业务宽度。牵头组建、发展远洋导航服务联盟,为联盟成员提供调研咨询、技术研讨、大数据平台等服务。与中远海运科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面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加快推进国际航运气象保障基地建设。

(三)提升服务“天”的高度。认真落实《国产大飞机试飞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试行)》,围绕试飞气象“卡脖子”问题,牵头落实试飞气象保障任务,提高多源观测观测试验和数值模式应用研发等技术高度,推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试飞气象服务保障体系。

(四)深耕服务“城”的精度。深度融入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以数据、技术、系统、机制的 “四个融合”为发力点,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和 “气象插件”,嵌入城市运行管理各个指挥系统,深耕住建、公安、交通、卫健等智能化应用场景,在赋能的同时,各部门不断提出新的内生需求,气象部门积极响应,开发更多赋能应用,形成赋能环。不断涌现的气象服务需求驱动智慧气象研究型业务发展,形成驱动环。双环驱动形成智慧气象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不断的循环式迭代升级。

(五)做细重大活动气象服务颗粒度。通过连续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积累和总结凝练,形成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一套完备的服务预案、一套挂图作战的工作机制、一套高效的智慧管理系统、一张全面的产品清单、一系列应急演练”的“六个一”组织模式。认真组织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第十届花博会气象保障服务,为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提供定点、定时的细颗粒度气象服务。

四、工作建议

(一)发展城市群气象服务。全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是气象效益发挥的重要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引擎,具有带动气象现代化发展改革的最活跃场景。建议中国气象局从重视城市到重视城市群气象服务延伸,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气象保障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国气象局与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快推进长三角“一张网”、 “一朵云”、“三平台”建设,建设长三角九个专业气象服务分中心,面向长三角上海大都市圈、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一地六县”示范区等试点区域和一体化综合交通气象服务、重点流域库区生态气象保障等试点领域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二)推动业务数字化转型。全面适应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孪生大气。依托国家级业务单位建设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管用、爱用、有用的气象业务技术中台,提炼城市精细化治理气象服务业务条线的共同需求,搭建“算法工厂”和“产品超市”,实现国家级业务单位对一线气象部门的快速有效赋能。

(三)培育专业气象新业态。激发社会主体市场机制创新活力,依托国有气象服务龙头企业实施运营,吸引新技术研究机构、新业态头部企业、气象服务用户、社会气象服务主体和全国气象部门积极参与,以气象大数据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和产品为核心,建立开放式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以资产和成果转化为纽带的专业气象服务新业态。

《超大城市气象服务思考与实践[本文共2622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