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指导。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第一课时
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一、教学导入:
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引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预习:
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a)逢(páng)孙
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3、结合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背景补充: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小结全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三、听录音,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整理文中特殊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要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特殊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一重点词讲解
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1余船以次俱进。
2富国以农,拒敌恃卒。
3文以五月五日生。
4扶苏以数谏故,子使外将兵。
5以其无礼于晋。
贰:1且贰于楚也。
2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
4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既:1既东封郑
2又欲肆其西封
3封豕长蛇
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国事衰微
4见微知著
与:1失其所与,不知
2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3与人刃我,宁自刃
4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5蹇叔之子与师
若: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
二学生上黑板总结文中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2)秦伯说。(说,同“悦”。)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3. 词类活用:
越 ……此处隐藏7771个字……
——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重用您,现在情况紧迫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呀。但是,如果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在其中呀。”
“吾不能早”句:主语比较复杂的判断句。指示代词是复指这个复杂的主语,“寡人之过”作判断句的谓语。子,尊称词,您。这里称代烛之武。
“然郑亡”句:假设复句。然,转折连词,但是。此用假借义,其本义是燃烧。亡,灭亡。亡的本义是隐匿。引申为逃跑,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引申为外出。如“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引申为丢失,如“亡羊补牢”。引申为灭亡、毁灭。还可引申为死。焉,
兼词。于是,在这当中,在其中。作补语。亦,副词,也。此用假借义。其本义是腋窝。
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夜晚用绳子吊着出了城。见到了秦穆公说:“秦国、晋国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
夜缒而出:夜、缒,都是名词作状语,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方式。出,指出城。
“郑既知”句:是省略了主谓短语的主语其的省略句。亡是主谓短语的谓语。主语其承前省略。补出来是“郑既知其亡矣。”既,时间副词,已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让郑国灭亡了却对您有好处,那么我就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
“若亡郑”句:假设分句。若,假设连词,假如。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敢以”句:敢,谦敬副词,大胆地,冒昧地。以,介词,拿。省略了宾语“此”。执事:手下的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指秦伯本人。可译为您。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跨越一个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情很难办。哪里用得着让郑国灭亡结果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如果这样,那么,通过增加土地]邻国的国力厚实了,也就等于贵国的国力削弱了。
“越国”句:越,跨过,越过。国,指晋国。鄙,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方的国家。作鄙的宾语。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去。
“君知其”句:主谓宾语句。“其难”是知的宾语。其,指示代词,这,这件事。作宾语中的主语。
“焉用”句:焉,疑问代词作状语,哪里。陪,给……增加[土地]。为动用法。
“邻之”句:判断句。其主语、谓语都是主谓短语。其中的之字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厚,形容词。厚实,雄厚。薄,形容词。薄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不消灭郑国而是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的外交使臣路过郑国的时候,郑国可以供给它们资粮的不足。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
“若舍郑以为”句:假设复句。舍,舍弃。这里指不消灭。后来写作捨。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又省称东道。
“行李之”句:结果分句。行李之往来:主谓短语。这里表示时间,……的时候。行李,外交使臣。往来,经过,路过。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乏困,同义词。乏,行而无资;困,居而无粮。这里指钱物、粮食不足。
“君亦”句:所害,所字词组,损害的地方。等于说害处。“无所……”是习惯说法。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给过晋君恩惠了,他答应把焦、瑕二地割让给您作为报答,可是他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筑起了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事呀。
“且君尝”句:这是一个较长的判断句。“君之所知”是谓语,前边的都是主语。为晋君赐:双宾语。为,动词,给。赐,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远宾语,恩惠,好处。焦、瑕,都是地名,在今河南陕县。在这里作许的补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以。朝济而夕设版焉:连动结构。
朝、夕,时间名词作状语。济,渡河。设版设置筑城的木版。这里指构筑防御工事。所知,所字词组,知道的事。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那晋国有什么满足?向东把郑国作为疆土之后,还要扩张它西边的疆土;如果不使秦国受到亏损,将要从哪里取得它所需要的土地呢?
“夫晋何”句: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之,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何厌。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疆界。
“又欲肆”句:肆,动词,伸展,扩张。封,名词,疆界。
“若不阙”句:假设复句。阙,通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亏损。焉,疑问代词作状语,表示反问,兼问处所。译从哪里。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秦国受到亏损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听了之后很高兴,就单方面和郑国签定了盟约。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来。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的语气。只能译为希望。但词性与希望完全不同。 图:动词,考虑。
说:悦的古字。高兴。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让杞子、逢孙、杨孙替郑国防守,就撤军返回秦国去了。
“使杞子、逢孙”句:兼语句。戍,动词的使动用法,替……防守。之,指代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子犯请求进攻秦军。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们不会到达今天这样的地步。”
“子犯请”句:子犯,文公之舅。请,动词,请求。之,指代秦军。
“微夫人”句:表示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微,动词,没有,作谓语。夫人,名词性的偏正短语,那个人。夫,指示代词,那,作人的定语。此,指示代词,指代晋国逐渐强盛的局面。作动词及的宾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依靠了人家的力量却伤害人家,不能算做仁;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不能算做智;用自相冲突代替了步调一致,不能算做武。
“因人之力”句:表示转折的紧缩句。敝,动词,损害。之,指代前面的人,实指秦。
失其所与,不知:所与,所字词组,所联合的人,指同盟(更多请你搜索:WWW.)者。与,动词,联合。知,智的古字,聪明。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盟军分裂,自相冲突。这里当名词用。易,代替,取代。整,完整。这里指团结协作,步调一致。这里也当名词用。武,这里是指古代有关战争的一种道德观念,即善战善胜,善于引导战争,善于制止战争。
吾其还也。”亦去之。
——我们还是回去吧!”也就离开了郑国。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委婉的祈使语气,译“还……是吧!”
还:动词,返回去。
去:动词,离开。之,指示代词,那里,指郑国。作去的宾语。